鸭霍乱又名鸭巴氏杆菌病或鸭出血性败血症,是引起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一种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特征为浆膜和粘膜上有小点出血,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炎。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急性鸭霍乱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急性鸭霍乱的临床症状
1.流行特点
鸭霍乱以30日龄的雏鸭发病较多,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因为在这两个季节气温较高、多雨潮湿、天气骤变。病鸭、带菌鸭以及其他病禽、带菌禽是主要传染源。易感鸭通过被病禽排泄物及其直接、间接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或由病禽分泌物经呼吸道感染,同时皮肤的损伤也是感染本病的重要因素。该病带菌鸭或被感染鸭经长途运输或在管理不当、天气骤变、不良环境等影响下导致抗病力降低,造成该病的流行。
2.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体温43~44℃,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断摇头,拉黄绿色稀粪,嗉囊肿胀,倒提时从病鸭口鼻中流出酸臭液体。
3.剖检病变
眼结膜发绀,皮肤上有出血点,肝脏呈土黄色,肿大质脆、表面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胆汁充盈,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心包积液,有纤维素性渗出,肺脏出血,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4.实验室检验
无菌环境下提取病死鸭肝脏,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短小、两极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
无菌环境下提取病死鸭肝脏,磨碎,稀释,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可见到样本上有灰白色露珠样小菌落。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验综合判断本例为急性鸭霍乱。
防治措施
隔离治疗病鸭,同时加强消毒、通风换气,一天一次;提高营养;对病死鸭尸体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3天后死亡停止,疫情被控制;5天后鸭群精神好转,各方面指标恢复正常。
鸭舍位置应符合农业部规定的标准,鸭舍及其周围环境应向阳干燥、卫生清洁、空气新鲜,建筑设计、设施设备、工艺流程和运输工具应能满足动物防疫需要,应有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管理、防疫制度。
育雏前应将鸭舍冲洗干净、晾干后再用消毒液喷雾消毒,将鸭舍内的温度表、灯泡、加热设备等安装好,待晾干后将塑料网、水槽、料槽等用具一并放入鸭舍,然后密闭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溶液熏蒸消毒两小时以上,然后通风换气两天以上,待无刺激性气味后方可育雏。
育雏前预备好预防用药,温度升高到育雏温度后,依照既定程序从规模大、信誉好的孵化场引入健康雏鸭,引入后即可饮水。
育雏期间鸭舍内的温度、湿度、照明时间、光照强度和饲料营养应能满足相应时期鸭的生长、生理的需要,饲料应新鲜,饲喂次数应科学,饮水应清洁、充足。
饲养期间应对进入鸭场的外来人员和车辆加强管理和消毒,应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至少应将不同批次和用途的鸭分开饲养。
应根据本地以及本场以往疾病发生和流行的情况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免疫接种程序、药物预防、清扫消毒、通风换气等防疫程序,并切实执行;疫苗和药物应到正规的机构购买,过期、变质的疫苗和兽药严禁使用。
发现病鸭应找正规的兽医师诊断和治疗,不要受兽药经营回扣、奖励等迷惑而乱用药。否则,轻则用药过多、康复缓慢、影响生长而造成经济损失;重则疫情扩散、大批死亡、药残中毒等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加强饲养管理。
防治鸭霍乱,首先要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雏鸭、中鸭、成年鸭要分群饲养,不从疫场或疫区引进鸭,引进后应隔离饲养15-30天,确认无病后才能转入场内。周围地区发生疫情后,应停止放牧,并立即接种禽霍乱疫苗;本场发病后,应积极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治疗等工作。